10月14日,全国政协常委、著名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兰荪教授应环境科学学院邀请,在行知组团教室讲授一堂题为“物质结构与原子团簇”的课程。环科院教师代表及2018级新生200多人聆听了郑兰荪院士的授课。
郑兰荪从构成物质的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开始论述了物质的组成结构,并通过大量的实例阐释了非分子物质-原子团簇的定义。他以手中足球为例,从碳原子成键方式的角度,生动的揭示了原子团簇稳定存在的原因;通过分析原子团簇的具体实例,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原子团簇的理化性质和规律。
在近两个小时的授课中,年近花甲的郑院士一直坚持站立讲解,讲授全过程采用粉笔黑板板书,板书工整,且多次擦去再写,写满了近15块板书,在场师生真切感受到郑院士学养深厚、平易谦和的大师风范。授课结束时,郑院士语重心长的向大家转送了他的导师Smalley教授给他的毕业赠言:“我什么都能够传授你,但是有一样东西我没法教会你,那就是Sence of Science”。赠言表达了对年轻大学生投身科学研究的深情厚望。
这堂别开生面的化学课,郑院士不仅讲授了知识,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传递给本科新生,拓展了学生们的学术视野,增强了他们在化学学科求真创新的信心,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科学研究的种子。
郑兰荪,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教育部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全国劳动模范,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的形成和反应规律、原子团簇的宏量合成方法设计与应用等研究。通过合成与表征一系列富勒烯形成的中间产物,研究了C60等碳原子团簇的生长过程,发现和总结了原子团簇的统计分布规律,建立了团簇形成的动力学方程及相关理论。在《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了300多篇论文,“碳原子团簇的形成研究”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新型富勒烯的合成”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郑院士为学生们讲解物质的结构
授课教室座无虚席
供稿: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