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南京晓庄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报道第一辑

发布者:杜霞发布时间:2024-07-12浏览次数:6562

美术学院携手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绘社区新画卷

7月4日,在我校美术学院辅导员时任毅的带领下,美术学院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子们怀揣着热情与创意,一同走进雨花台区翠岛花城社区,开展“艺美南京·青春号召”墙绘活动。

当天清晨,学生带着颜料、画笔和无限的创意,来到翠岛花城社区的街道,开始了从草图绘制到上色渲染的创作之旅。墙绘现场,同学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的同学站在高高的楼梯上,专注地勾勒着轮廓;有的同学则蹲在地上,精心调配着颜料;还有的同学在一旁出谋划策,提供创意和建议。画笔在他们手中挥舞,色彩在墙壁上跳跃,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逐渐展现出来。经过一天的努力,原本单调的墙壁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路面上的砖块也焕然一新。一幅幅精美的墙绘作品成为了社区里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居民驻足观看。墙绘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为居民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还增强了社区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学生们来到社区完成墙绘,是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有益尝试,在实践中提高了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协作,解决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活动也让他们有机会更加深入地接触和了解基层社区的情况,使他们能够站在不同的视角去体会和感受基层工作,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服务社会的意识,明确了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在校团委号召下,今年6月,美术学院团委书记朱冰杰提前带队来到翠岛花城,在社区负责人带领下进行实地调研,选好场地,做好测量,了解当地群众的想法诉求,在尊重居民民意、征求居委会意见的基础上,明确墙绘具体地点和实施方案并组建了墙绘设计团队。此次活动旨在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化社区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此次通力合作,是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区之间携手共进的一次极具成效的成功尝试。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实现了互补与共赢。活动不仅为社区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文化滋养,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和成长机会,将进一步促进高校与社区之间的深度融合,激发社会各界的创新活力和公益热情,共同编织出一幅充满希望与美好的城市画卷。

墙绘现场

新闻传播学院美育实践团赴连云港、盐城、南京开展美育支教活动

为提升美育水平、践行行知精神,6月20日和30日、7月6日和8日,南京晓庄学院“重走行知路”暑期专项实践项目之一的“乡村中小学戏剧影视美育实践”团队在新闻传播学院老师丁柳的指导下,前往江苏连云港和盐城的两所乡村小学以及南京市高淳区的两所乡村辅导站开展了四次美育支教活动,为百余名小学生带去了中英文课本剧排演和影视赏析活动,探索了更加多元化的乡村美育支教新路径,为美育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戏剧美育实践走进连云港市灌南县六塘小学和南京高淳阳江镇太平村校外辅导站。由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李梦蕊、侍文娜、兰珺伊、戴子阳、马扬正和外国语学院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夏添组成的“乡村中小学戏剧影视美育实践团”戏剧教育小组来到连云港市灌南县六塘小学和南京高淳阳江镇太平村校外辅导站。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将小学生熟悉的语文课文《动物王国开大会》和《小马过河》改编成中英文剧本,引导小学生在演绎课本剧的过程中提升语文、英语的学习效果,切身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

在正式排演之前,戏剧教育小组的“小先生”们带领小学生开展自我介绍、开火车读剧本、石头剪刀布选角色,帮助学生在了解剧情的同时提高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随后,他们带领孩子们通读剧本、熟悉台词动作,孩子们认真听讲记录,就剧本中不认识的英语生词难词展开热情讨论,最终顺利完成《动物王国开大会》和《小马过河》课本剧演出。

影视美育支教走进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小学和南京高淳阳江镇西莲小学辅导站。由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朱妍、周进、杨思宁、张瑜珈和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语文(定向)专业的胡淇等同学组成的影视美育小组坚持德育与美育并举,团队赶赴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小学和南京高淳阳江镇西莲小学辅导站,为当地的孩子们分别带去了《我和我的祖国》《幼儿园》《头脑特工队》电影赏析课程,获得了师生一致好评。

依托自身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影视美育小组的小先生们带领小学生们观看各类题材电影,培养学生基本的电影欣赏能力,他们更是将电影内核与孩子们的真实生活串联起来,将爱国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融入电影赏析,为孩子们拓宽了全新视野。在讲解《我和我的祖国》时,小先生们以具体实例为着眼点,引导孩子们加深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感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激发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在讲解纪录片《幼儿园》和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的过程中,“小先生”们结合自身经历,向孩子们分享大哥哥大姐姐在成长过程中的感悟,进一步强调了追求梦想、不断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性,并鼓励孩子们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四次逐步深入的社会实践,“乡村中小学戏剧影视美育实践”团队成员不仅对乡村学校教育的现状有了更为深刻的洞察,更是坚定了内心的声音:延续陶行知老校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践行“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将美育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乡村少年的心田,让美育的力量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创造与想象,用美育的影响为他们的未来描绘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带领学生赏析电影

“无边界”教育实践团寻访陶行知先生在重庆的历史足迹 

7月5日—7月6日,文学院“无边界”教育实践团“花开行知路 教育助振兴”团队先后来到重庆市合川区古圣寺育才学校旧址、特园等地,寻访陶行知老校长在重庆的历史足迹,浸润式感悟行知精神的深刻内涵。

同学们走进古圣寺育才学校旧址,一件件历史文物、一组组图文照片,详尽地展示了陶行知老校长在合川办学的七年岁月,生动地诠释了陶行知老校长的生活教育思想。在资金短缺、物资匮乏、形势紧张的情况下,陶行知老校长克服万难,以育才学校这个“抗日大后方的‘小延安’”为实践场,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为国家培养“人才幼苗”的教育实践中,先后有500余名各类人才从这里走向新中国建设的各个领域。实践团师生还实地参观了育才学校,对育才学校的生活教育思想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调研。

特园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以及各界民主人士团结合作的历史见证,陶行知老校长曾九赴特园,与众多民主人士共商国是、探讨国民教育问题和爱国救国问题。在特园传承人隆准的带领下,实践团师生详细参观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深入了解了陶行知老校长为抗战救国而积极奔走的历史史实,感悟这位“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古圣寺旁育才学校现代化的办学环境,特园达观亭前树影婆娑、孩童嬉笑的温馨场景,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回头看是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而抬头已是光明的前路。“小陶子”们以研学的形式,与老校长跨越时代的对话与共鸣,也正是“重走行知路”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

参观古圣寺育才学校旧址社会组课堂

体育学院“陶小红”应急救护实践团走进社区开展应急救护宣讲

暑期来临,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假期安全防范意识,体育学院“陶小红”应急救护实践团走进社区等开展社会实践,实践团聚焦防溺水知识与技能,为社区孩子们的假期安全保驾护航。

6月28日,实践团成员前往江苏省红十字会生命教育基地开展了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在生命教育基地,实践团成员体验了消防安全、地震安全、交通安全、应急救护等八个具有交互特色的知识普及模块,现场的教学老师运用AR、手势识别等多种技术将实践与讲授相结合,让实践团成员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地震、火灾等突发状况下的紧急逃生过程,加深了对生命教育意义的理解,有效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和互救互助的能力。

7月2日—7月5日,实践团成员分别前往江宁区淳化街道新华社区、湖熟街道万安村等地开展5场次应急救护宣讲。在宣讲现场,志愿者与社区家长、儿童共同探讨如何度过一个安全、愉快的假期。针对暑期溺水事件多发、高发的特点,志愿者讲授如何进行游泳前的热身活动、如何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如何应对水下肢体抽筋、溺水后如何自救与互救等,还现场指导心肺复苏术操作、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急救措施。实践活动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提高了社区居民,尤其是孩子的应急救护意识,有助于更多人关注和重视生命教育。实践团成员表示将会继续为构建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贡献青春力量。

巩固心肺复苏术操作技能

供稿:美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体育学院

撰稿:时任毅、马扬正、朱妍、杨思宁、覃红艺、肖亚飞、刘世强

编辑:杜霞

审核:刘久军、陈长伟、昃静、刘克健、孙娟、郜斌

终审:庄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