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庄学院师生关注全国两会 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者:杜霞发布时间:2024-03-07浏览次数:6542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我校师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收听收看,纷纷表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并结合自身工作学习实际,展开热议。

发展规划处副处长  黄丹

总理在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加强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发展学前教育”。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之年,我校作为陶行知先生创办的院校、我国乡村师范教育发祥地,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加强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旅游与休闲管理等优势学科、优势专业建设,更好地解决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科研处副处长  常直杨

总理在报告中提出,“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注重内涵式发展、主动服务社会的应用型高校,学校不断推进“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的学科体系建设。2023年,获批国家基金12项、省部级基金7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93篇,出版学术著作45部,授权发明专利42项,签订“五技”合同161项,实现科技成果专利转让22件,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决策咨询报告获省政府领导批示;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2项(首次获得一等奖),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4项。新增“江苏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基地”省决策咨询培育研究基地,旅游休闲管理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前100。2024年,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确保旅游休闲管理学科持续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前100,推进建设教育学科上榜软科世界排名。加强有组织科研,强化科研创新,力争国家基金立项、获批省部级成果奖、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再上新台阶。

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院长  李昌庚

报告中提出,“要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全面履行好政府职责”。我们要把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教师成长发展等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完善学院内部治理,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以时不我待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态度打基础、立长远,全力服务广大教师和学生。

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  王会亭

总理在报告中提出,“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培养师范生的品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为指导,秉持“博雅•童心•母爱•敬业”的院训,采用“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已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爱教、能教、乐教”的优秀师资。2023年,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1项;获批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学生在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在第五届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奖成绩在全省同类高校中排名第一。2024年,教师教育学院将以报告的相关精神为指引,全力推进小学教育新高地建设和教育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同时,坚持弘扬教育家精神,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我院教师素养水平,为培养“陶行知式”小学教师作出应有贡献。

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  王立科

“坚守耕地红线,保证粮食生产”“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我院生物科学专业作为地方高校的涉农专业,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深感责任重大。2023年根据党员教师涉农的专业背景及相关科研项目,建立党员社会服务站,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鼓励党员教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开展一系列科技强农富民服务活动。2024年,我们将继续发挥学院博士团队的优势,基于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发研究新品种选育,解决农业生产相关问题,辐射江宁区以及南京市周边地区,深入乡村振兴建设,与周边农业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幼儿师范学院教师  易彬彬

总理在报告中提出,“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幼儿师范学院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探索“高校+专业+社区”志愿服务模式,助力托育服务发展。成立“点点姐姐来了”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提供专业幼师短时间看护和早期教育社区服务,为南京市鼓楼区中央门街道、江宁区大学城社区、盐城市滨海县八滩镇、连云港市赣榆区门河镇近千户家庭提供专业支持。2023年,南京市儿童友好发展中心在我校成立,学校获批第一批“江苏省托育服务实训基地”,2024年,学院将进一步夯实师范生嵌入社区的志愿服务,加强社区服务的常规机制,积极拓展为社区托育、企业托育、家庭托育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于敏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听取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后,深感责任重大,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综合能力,以认真的教学与踏实的科研,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及时把国家有关的战略部署、发展政策以及两会精神传达给学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信心,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认真学习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为可为、愿为、有为的新时代好青年。

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师  常合友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教育”“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我备受鼓舞。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我不断调整优化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类学科竞赛。2023年,指导学生获得“领航杯”人工智能大赛、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奖项10余人次,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大提升。未来,希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南京实验国际学校副校长  朱章华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加强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回顾2023年,实验国际学校在加强义务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成功实施了强师计划,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得到了显著提升;引入了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等特色课程,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今年,学校计划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加强课程建设,制定“一生一案”,促进学生个性化、适性化发展,提供教育延伸服务,打造“小陶子劳山研究院”,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机会,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商学院辅导员  杨治菁

总理在报告中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和一名高校团学工作人员,在学院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要紧抓学校特色和“行知精神”教育资源,在日常学生教育、思想管理等相关工作中不断融入行知文化、行知精神,用教育家精神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操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体育学院辅导员  刘世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既是“国之大者”,也是个人的大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就业问题置于重要位置,不仅设定了明确的就业目标,还在政策导向上做出了积极调整。目前正值学生求职就业关键期,报告中提出的各项就业举措,给了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和毕业生极大的信心。体育学院将把今年的就业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把就业档案跟踪做得更细致一些,跟毕业生多交流多指导,及时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困惑,帮助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文学院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学生  袁盼

总理在报告中提出“要实干为先、只争朝夕,牢固树立真抓实干的导向”。作为新时代的师范生,我们应当珍惜时间和机会,在实践中真抓教学本领,锻炼教学技能,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积极探索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高质量教学教育服务教育现代化建设。

电子工程学院物理学(师范)专业学生  黄睿

作为一名未来的物理教师,我深知科技是国之重器,教育是国之大计,我肩负着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使命。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科技领域,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这些成就鼓舞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物理教学,为我国基础教育科技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量的决心。今后我将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培养下一代的科技人才,推动我国的科技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美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学生  陈嘉琪

作为一名大三设计专业的新党员,听了报告后感触颇深,我认为我们一定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崇德修身,启润青春,勤奋学习,全面发展,讲求奉献,实干进取。同时我也不会辜负总理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毕业后到基层到人民中去,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的人生!

供稿:党委宣传部

统稿: 韩菁菁

编辑:杜霞

审核:庄晓华

终审: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