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2023年5月刊第4期“特别策划”栏目以《南京晓庄学院:高水平大学关键要特而精》为题,深度报道了我校作为“中国近代乡村师范教育的发源地”,96年来坚持师范底色,持续发挥“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传统,用创新思维改革教师培养模式,为教育振兴乡村贡献力量的新时代晓庄实践。
5月10日,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副总编辑王湘蓉、记者邢晓凤围绕“高等教育领域‘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晓庄学院如何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地方高校的发展前景”等问题,在线对校长张志华进行专访。
张志华在接受专访时指出:培育特色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路径,地方高校走好未来之路要在特色鲜明和应用型上做好文章。
一、好专业要满足“五个度”。对标国家专业标准和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要求,“五个度”即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师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教师及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南京晓庄学院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聚焦在更有优势的培养目标上,寻求差异化发展的办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乡村教育情怀。
二、好课程彰显“晓庄特色”。南京晓庄学院十分注重挖掘并实践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小学教育专业秉承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大爱情怀,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立足“面向理解儿童的根本立场、面向童心母爱的师院特色、面向行知合一的实践理念”的“学教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晓庄方案”。
张志华表示,“1+X”课程体系,确立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儿童立场,循“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理念,构建基于“关于儿童”“有儿童”“为儿童”的“1+X”课程体系。学校“U—S—S—G”广域实践体系正与陶行知的理念一脉相承,即循“社会即学校”的原理,构筑以“顶岗实习·置换研修”和“2+2教学技能训练”项目为特色的协同育人。
三、“晓庄是一部永不完稿的诗集”。张志华认为,面对未来“数字化”“少子化”发展的趋势,晓庄学院作为地方高校,要及时回应、常态适应、积极响应,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寻求特色化发展之路,以培养优秀乡村教师为己任,以乡村教育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教育要有新作为,必须以面向未来为己任,培养时代新人。”张志华表示,作为中国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发祥地,南京晓庄学院崇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弘扬传承陶行知精神,深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全面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教育家》杂志是由《光明日报》主管、光明日报出版社主办的教育期刊,是国家认证的38家中央新闻单位之一,旨在构建教育界及关注教育界的各界人士交流真知灼见的平台。
《教育家》杂志报道版面
供稿:党委宣传部
编审:李震、胡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