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五力”之师 建设“陶式”名校

发布者:杜霞发布时间:2022-06-30浏览次数:676

  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作为陶行知亲手创办的小学,学校通过打造“仁爱、奉献、奋进、求真、创造”的五力之师,建设“陶式”好教师团队,形成校内+校外融合、小学+大学联动、个人+团队共进的教师团队建设路径。

一、仁爱陶式”教师团队建设之魂

胸怀“爱满天下”的行知精神,需要培植仁爱力,面向全体,关心全员,关注全域、关照全程、关爱特需。

1.特需儿童课程:关爱特需,成就儿童。为了更好地帮助与关爱特需儿童,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合作,成立特需儿童指导中心,探究特需儿童的成因,寻找转化策略,涌现了很多感动的事例,如,为多动症特需儿童吴同学开设“一个人的班级”;花费30多万为特需儿童高同学建立康复训练室。将儿童的困难记之于心,付诸于行,成就教师的仁爱之心。

2.家校共育站:面向全体,关心全员。学校专注于家校共育,急学生所需,想家长所想。全体教师参加全员入户家访、定期召开家校联系会、开展幸福家庭日等活动,定制家校联系薄,用爱为学生成长助力。

3.爱岗敬业示范岗:关注全域、关照全程。学校党支部牵头组织,设立教师爱岗敬业示范岗,定期组织爱岗敬业榜样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涌现了像房爱斌冒雨背学生;孙义厂冒雨修屋顶;包仁斌、王迪等等爱岗敬业典型。

二、奉献陶式”教师团队建设之基

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时刻回响耳畔,教师师德建设中奉献力是基础。没有奉献,成就不了教师大写的形象。

1.青苗工程:义务辅导,助力学生成长。学校注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弱、自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的学生。通过实施青苗工程,组织教师利用课后空余时间为“小青苗”答疑解惑。学校全体教师用行动诠释着“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

2.行知亲子学堂:公益助学,助力家庭教育。2018年,顾新佳、张贤、姚学谦、姚赛巾等一批教师成立栖霞区首个家庭教育公益项目——行知亲子学堂。先后荣获全国新教育十佳卓越课程提名奖、南京市德育校本课程二等奖、栖霞区特色项目等称号,是南京师教师志愿者公益项目。

3.支教交流:协同共进,助推区域教育。2014年,学校与远郊乡村小学下坝小学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以鲁照斌校长为首、刘梅兰、邹丽丽、郭慧、李雯等一批优秀教师远赴下坝支教,将濒临撤并的农村外来务工学校打造成广受赞誉的新时代乡村小学。

三、进力陶式”教师团队建设之源

陶行知曾说“人生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作为教师,须有为学奋力,为校奋进,为国奋斗之精神。

1.突出贡献奖:创设教师奋进的评奖励机制。教师的师德示范应得到奖励和表彰。学校构建以“突出贡献奖”为表彰平台的师德师能表彰奖励机制,颁发年度突出贡献奖,奖励为学校、学生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如2021年,奖励“晓庄小学教育管理团队、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团队、食堂项目团队”等。

2.先进教研组:架构教师奋进的行动路径。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师德进步,教研组是重要平台。学校设立校—区—市三级评比机制,语文、英语、数学、体育、信息、道法等教研组先后荣获市区级先进教研组,培养了金立义、刘梅兰、郭慧、杨美、顾新佳、陈新涛、陈瑶、刘清娴、李妙然等一批优秀教师。

3.三特团队:树立教师奋进的典型样本。三特项目是指栖霞区教育局主办的“特色学校、特色项目、特色教师”评选。学校被评为栖霞区特色学校,“活力篮球”等项目被评为特色项目,涌现了像王成、周昱忠、王振强、姚赛巾、谢馥璟等特色教师。王振强已成为全国高级科技辅导员,王成是全国知名画家,南京市工人先锋号主持人,周昱忠创立全国行知篮球联盟,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四、求真力陶式”教师团队建设之路

师德师风建设离不开求真务实的精神,因此教师求真力的培养是“陶式”教师团队建设的必经之路。

1.行知读书沙龙: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学校成立行知读书沙龙,组织教师广泛阅读,提高品性与涵养。通过定期的阅读交流分享,提升理论素养。同时,利用假期时间开展校本培训,贯彻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2.春华秋实研修班:提升专业素养。学校开设“春华秋实”研修班,为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通过研修班为老师们提供优质资源平台,提高教科研水平,提升专业素养。

3.师徒结对工程:提升合作素养。通过开展师徒结对工程,让师傅用自己的德行、学识为徒弟做榜样示范,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赵红与姚学谦、杨美与徐鹏阳荣获区级“青蓝工程”优秀师徒。

4.名师工作室:提升引领素养。教师的引领示范既是外在的推动,更是内在的自觉。学校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推出名师、锻炼名师,让名师做好示范,引领教师和学校更快发展。

五、创造力陶式”教师团队建设之道

为了顺利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创造精神是师德建设的应有之道。

1.成立新机制。学校利用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等高校资源,建立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心,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2.搭建新平台。学校敢于创新,做四通八达的教育,创立“行知联盟”全国实验共同体,举办宁台行知论坛,参与小学数学“学历案”联盟,与各方协同创新,开创小学教育的新局面。

3.创设新路径。学校注重建立家校联系,通过行知亲子学堂、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促进家校共育,并不断对家校共育路径进行调整与优化。

六、凸显教育特色,培养成效显著

1.培养了一批努力做真人的行知学子。搭建“晓小工学团、生活实践坊”等平台;设立“特需儿童中心、陶娃互助社”等项目,关注儿童当下与未来的发展。近年来,学生各类获奖近1000人次,涌现出江苏省美德少年张良丞等行知学子

2.形成了一支会生活善实践的“陶式”教师团队。倡导教师融通生活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建设“行知读书沙龙、博士工作室”等培养平台。语文、数学、英语、信息学科荣获市级优秀教研组、涌现出全国优秀陶研工作者鲁照斌、全国新教育榜样教师提名奖王振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特级教师金立义、市职工创新工作室主持人王成、市五一巾帼文明标兵杨美、市优秀班主任陈新涛、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陈瑶、顾新佳等一批德能双馨的优秀教师。

3.建成了一所回归儿童生活的“陶式”名校。以营造“运动场、悦读场、实践场、游乐场”式的“四场”校园为目标,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人。先后荣获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江苏省陶研先进集体、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南京晓庄学院师资培养基地、南京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校南京市文明校园、栖霞区师德先进集体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