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文章】顾家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回忆陶行知创建的新安小学

发布者:杜霞发布时间:2021-10-26浏览次数:1175

    原来,在淮安县莲花街的西逋济桥的近旁块三面环水的地面旅居淮安的安徽南部新安地区的巨商们在块地面上集资建了一座“灵王庙”,清末,安徽新安的同乡在灵王庙建立了同乡会的组织“新安会馆”, 它就是新安小学的前身

一九二九年淮安新安会馆的董事南京晓庄师范,请陶行知先生到淮安去开办小学陶先生立即派晓庄师范的老师去淮安察看

晓庄师范的教师解到新安会馆有旱田、蒲田数十亩,每年收入不足千元;虽房屋七八间,但已年久失修,破坏很厉害;这里确不少贫困的儿童决定创建新安小学,成立了新安小学校董会。陶行知先生为董事长兼校长,到淮安县教育局办理了备案手续,并明令把新安会馆的田租收入作为新安小学的经费。

新安小学在一九二九年六月六日式开学了,门口挂起新安小学的牌子。它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创办的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是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为宗旨。 培养改造会、建设社会的人才。免费吸收贫苦农民、城镇居民的子弟入学吸收信仰本校教育主张的弟入学。陶行知的教育方法除一般文化课程外重视以国形势为主的爱国政治课,强调“教学做合”,“在做中教,从做中学”, “在劳力上劳心”,“教人者教”,“用书如用斧头”等等。

新安小学创办后当时花街附近有二十多名贫苦孩子入学, 其中有杨永鑫、高昭明、 张学仁、程昌、张卿、左义华。教师有李友梅、吴辅仁、蓝九盛三位。开学第一天,竹巷大街天然照相馆还给全体师生拍了一张像。

新安小学将学生分为大、中、小三个班,大班相当于一般小学的五、六年级,中班相当于三、四年级,小班相当于一、二年级。学校的“课程表”称为“生活表”,每天有早操,晨会。开晨会时,由同学轮流作主席,老师列席,讨论当天的学习、劳动和分工等。如有迟到、早退、旷课等都要自己说明原因,同学们互相提意见。晨会是养成同学们民主生活习惯的一种好形式,每周星期六有周会,每月有一次“生活会”。

“生活表”中,小班有国语、算数、图画、唱歌、劳动。大中班除了以上内容外,还有自然、地理、社会、习字等课。劳动课是全体同学的必修课,从开地、播种、移植、施肥、浇水以及砌墙、铺路、修房、修桌椅等,人人都要参加,要随时向书本学习,向农民学习。

新安小学的师生非常喜欢陶行知先生写的一首手脑并用歌:

天生两个宝,

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

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皆会用,

才是开天劈的大好佬。

新安小学没有毕业的年限。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中国的学校教育弊病概括地指出:“小学读死书,中学死读书,大学读书死。”他又指出只能作为学习的工具,学什么就用 什么;要人掌握书不要书缚住人,要做书的反对做的奴隶。没有毕业年限,要学到什么时候?陶先生对晓庄师范学校订出这样五句话的要求: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 这句话,也就是新安小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新安小学开办时,陶先生汇来六十元,县教育局拨款五晓庄师范原计划每月汇六十元给新安小学,后来经常保持三十元,直到一九三零年四月晓庄师范被查封为止。

汪达之先生是一九三零年春到校担任校长的,他到校不久,新安小学就失去经济来源。 他在狂风恶浪中支撑着这随时会被吞没的小船,直到一九三三年十月十九日。汪达之先生将七名基本学生组成“新安儿童旅行团”,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他和学生一样背着背包,拿着雨伞,沿途用卖报纸、发表爱国演讲等方式自筹经费,经镇江至上海,在上海受到热心人士的支持和赞扬。

这次旅行共五十四天,陶先生赋诗称赞:

一群小光棍,

点点有七根。

小的十二岁,

大的未结婚。

没有先生带,

父母也不在。

谁说小孩小,

划分新时代。

至一九三五年,国难日益严查,汪达之先生提出以新安小学的基本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以实践生活教育,以旅行的形式宣传中山遗教,唤起民众,抗日救亡,陶行知先生积极支持这一倡议。

一九三五年十月十日,“新安旅行团”诞生了 ,共有团员十四人,小的十二岁,大的二十岁。加上“顾问团员”汪达之共十五人,凑足了五十元钱,离开了母校,踏上了征途。

除了参加“新安旅行团”的十四个同学外,学校还有六、七个学生,他们坚持在校,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种菜,自己烧饭;房屋、 围墙坏了,自己修理。没有经费,打单鞋,做粉笔。他们和在途中的“新旅”保持联系,互相鼓励。

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战争暴发,淮安在外的大学生纷纷返回家乡, 丁澄和我受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思想的熏陶,到淮安后特地到莲花街看望新安小学的同学,并走访淮安的绅士老中医章监虞和县立医院曹天任院长,他们为这些小朋友的学习精神所感动,多次筹集经费接济他们。

这时,淮安在外的大学生和本地同学组织了抗日救亡团体,我任淮安县民众动员委员会的宣传队长和淮安青年抗日团团长。除了出版一份三日刊《抗敌战报》外,就组织新安小学的同学进城在戏院门口和民众教育馆等地宣讲抗日战争形势,那时,只有十多岁的小同学。不用讲稿,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非常振奋人心。

新安小学自一九二九年六月成立至一九三八年十二月日军逼进淮阴时解散,相继有十个年头。它给淮安的居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汪达之先生,他一生是按照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宗旨来淮安办学的,以后又带领“新安旅行团”,途经全国十八个省市,行程约四万五千里,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正如陶先生在他著的《生活的节》扉页上的题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一九八三年清明,我从上海返淮安,这是我离家四十五年后第一次回家。闻说在淮安已经复建了新安小学。我立即去新安小学参观。 并且看了他们的校史陈列室。现在的新安小学已不在莲花街了,班级很多,学生有一千多人了 ,我特地再去莲花街看看,那里已经盖起了楼房,已经是一个中学了。

教育的春天终于来了,陶行知先生、汪达之先生也可以瞑目了。

作者:顾家干  刊名:江苏教育(小学版)  出版日期:1986  期号:第11期  页码: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