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七年正月初四,晓庄学校举行校舍奠基礼。前一天,陶行知就下乡来了。校舍还未建成,陶行知住在哪儿呢?燕子矶小学校长请陶行知先生住在他的家里,陶先生觉得不方便,谢绝了。陶行知走到了劳山脚下的一间茅屋前,一位中年农民蹲在地上修锄头,屋后他的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骑在牛背上。陶行知问:“大哥,我借你的牛棚住一夜,房钱照付,好不好?”“牛棚又冷又脏,先生怎么能睡?你一定要住下,我把房间让给你,我们去睡牛棚。”“不不不!”陶先生连忙说,“这已经打扰你们了。就这么讲定,我和你的儿子一起住牛棚。”
冬夜,没有星光,周围一片漆黑。没有被褥,陶行知和三个孩子一起挤在稻草堆里。孩子们熟睡了,他辗转反侧,思绪万千,久久无法入睡。他反复思考着:“我们充饥的油盐米面是从哪里来的?御寒的棉花丝绸是从哪里来的?安居的房屋所用的木头砖瓦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从乡下来的,都是乡下农人的血汗换来的。我们不应当为乡下同胞做点事,为乡下同胞减少些痛苦,增加些幸福吗?”陶行知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农民极端贫困的生活,下定决心要“征集一百万位同志,筹集一百万元资金,创办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从而使得中华民族有一个伟大的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