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老夫子,他伟大光辉的一生,在中国人民特别是在全中国教育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陶老夫子创办的育才学校,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环境下,办在合川县草街子一个乡村大院里,收的学生多是抗日战争中流亡到内地来的难童及内地无家可归的贫困学生,住宿十分简陋,师生生活多是日食三餐雒米稀饭,一小碟黄豆为主菜兼有一点咸菜很少肉食,师生感情犹如一家人。
老夫子办的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学校除开设了文化课外还有文学组、绘画组、音乐组、戏剧组——除了上课学习,学生还参加劳动,不管课内课外,学校是培养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展自我才能,促进兴趣爱好,能为革命成材。
早在一九四四年我作为一名地下革命工作者(后来也在社大学习),即在管家巷28号进出,每天都看到老夫子成天忙碌的形象,往往是上午出去天黑前才回来,据说他夫人想给他说说话,每次都没有时间让她说完。当时育才学校绘画组的同学们在楼上住,他们学习上不仅十分认真,且多有创造性的才能,连来参观的英国大使馆文化参赞也很感动。某次他特邀同学们到他处做客,主客们谈笑风生非常愉快,临别时还将大量的糖果往同学们的荷包内塞。后来我才知道那参赞就是写《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
老夫子成天忙碌是为育才数百师生的生活张罗,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执着的工作,由于在中国教育界很有名望,常与当时政界名流接触,如学者出身的经济部长翁文灏,曾担任过驻日大使而后任赈济委员长的许世英结识。由政府拨的糙米,每顿也只能是煮稀饭,菜也只是一小碟黄豆,师生如此,老夫子也是如此,从未见到厨房为他特别弄菜,他的清贫乐道,令人十分感动。比他岁数大的教务主任方与严老先生,在管理生活及督促学生学习上非常认真,方先生衣着很简朴,冬天只穿一件独夹袄,态度严肃,不苟言笑,凛然正气,也自然养成学生们的自觉性。
当时管家巷每星期六晚上有民主讲座,报告人是老夫子邀请当时社会名流,为师生们作报告,有政治上的,有学术上的,这对进步青年的思想启发很大,主讲的有南方局的董老、吴老以及郭老(沫若)、沈老(钧儒),还有办《世界知识》的金仲华(金烈的父亲),写《芳草天涯》的夏 衍,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卢于道,抗战胜利前,周总理也曾来讲过,当时山西的阎锡山也曾来到重庆,周总理曾说他来了我们可以相安无事,否则,将把他勾结日本人与我们搞摩擦的那些勾当端出来。
四六年除夕,在管家巷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除夕晚会,也是社会大学的开学典礼,由社大董事长冯玉样将军题写的《利他堂》匾额悬挂在礼堂上,冯即讲“利他”的涵义,讲了古代齐国侵略鲁国时一段故事。“当齐兵压境时,人民扶老携幼逃跑,齐将见一妇人将背负的小儿扔下而将牵着的大孩子背着逃跑,大为惊异,即策马上前拦住问个究竟,妇人说。“小的是我自己生的,大的是邻居让我照顾的孩子,如果在生死关头,我只照顾自己的儿子,丢掉邻居的该子,我怎么对得起我的邻居呢? ”齐将对着鲁国妇人的说话大为感动,心里想:齐鲁都是太公周公之后,现在齐国以强凌弱,大不应该,便立即下令撤兵。冯将军说:“我们讲的’利他’就是为他人做好事,处处成全别人,个个都如此,社会风气不难改变,国民的素质也会大为改观。前些时江北竟出现了这样的事,有一中国小孩失足落水,人们只是在江边叫喊,竟无一人下水去救,还是一个美国兵立即脱衣下水将小孩救上岸,可是却有一个中国人将美军的衣服偷走了。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没有大公无私的素质造成的,这些事,你说要怪谁呢?你不能都推在“蒋主席”身上,我们都有责任呀!我希望你们今晚在座的同学都要养成“利他”精神,处处为别人做好事,社会风气就不难改变。”我和在场的人对冯将军的谈话感触很深。
然后是陶老夫子讲话,勉励同学们深刻理解冯将军的“利他”教诲,时刻指导自己的言行合乎于“利他”精神。之后就是文娱晚会,记得担任社会大学教务长的李公朴还唱《黄河大合唱》歌曲,在唱高八度拿不上时还大叫了一声:“唉呀!我的妈呀! ”社大正式上课后,任教的老师都是当时有名的人,如邓初民、翦伯赞、华岗等,新中国成立后,邓曾任山西大学校长,翦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华任青岛大学校长。这些名人都是因老夫子的人情来义务教课的,很受同学们的欢迎,特别是教务长李公朴为人民争民主而牺牲更令人怀念。
老夫子有时因事烦而有发火的时候,他也能虚怀若谷接受别人的意见,如某次办事处大家投票选王全彰(王敏)为主任时,王说:“您有时对人发脾气,真受不了。”老夫子立即温和的回答:“我以后要改正这些缺点。”
陶老对当时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很不满,人们都希望能改弦更张,刷新政治,蒋的口头禅经常是“以不变应万变”,老夫子风趣的说:“蒋主席的讲话我只须加一笔就大不一样,不字下面加一笔'以丕变应万变'中国政局走向民主不是更好吗! ! ”他对孔夫子的论语也是这样,“‘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的含义太抽象,应改为‘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才对”。某次育才戏剧组举行义演向社会名流发入场卷,陶叫王敏和我给商务印书馆经理王云五送去五十张,可王只接受了二十张,我们回来向他说未完成推销的事,陶老说:“像他这种搞生意经的人能接受二十张也就不错了”这位在旧政协上的“社会贤达”后来果然被国民党拉过去当了行政院副院长。可他苦心经营的商务印书馆却被国民党接管过去真是得不偿失,王大为失悔!而在人民反内战、反饥饿的游行中成了学生们攻击的靶子,请“王贤达拿话来说!”
抗日战争刚结束,国民党即发动全面内战,引起人民的反对。老夫子曾向他的美国老师杜威发出呼吁,希望他能阻止美国援助蒋介石打内战,他担心他的信函在用词上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还特地请中大艺术系主任许士奇加以修正润色,可见老夫子做事的虚心细致。
当时内战军需急,民生公司的船早被国民党国防部包了,是冯玉祥将军以他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身份直接找到蒋介石拨了一条船,让当时还滞留在重庆包括陶老在内的所有民主进步人士有乘船去京沪的机会。从一九四六年四月底到七月内,老夫子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在上海连续作了近百次反内战报告,特别为上海各界反内战代表到南京请愿以壮行色,他在火车站上发表的演讲更引人注目,当时李公朴、闻一多在昆明被特务杀害,重庆各界举行了“七
一五”追悼会,传闻下一个就是对准“陶行知的”。陶为了料理后事,劳累过度而去世,引起全国人士的悲痛,在重庆管家巷举行了第一次追悼会,省委书记吴玉章曾莅会致悼词,引起全体师生们的痛哭,第二次盛大的追悼会在沧白堂举行,到会悼念的名人很多,对于陶老夫子的办学精神无不大为推祟,当天讲话的人有胡文澜、黄次咸、黄墨涵等。胡文澜是辛亥革命后四川第二任督军,他在提到陶先生办教育的经历时说, 陶先生不仅针对在校学生,而且针对全社会,唤醒广大人民的政治觉悟,他自己能以身作则,坚持到底,我们应该继承他这种爱国精神。重庆青 年会总干事黄次咸说:“他关心教师,热爱学生的艰苦作风,令我敬佩,他每次来我处和我共同进餐时,总想到育才师生们的清苦,内心感慨万千,聚兴诚银行协理黄墨涵盛赞陶先生能和师生们同甘共苦,教育学生成才走向社会为国家作贡献,话锋一转直指当时重庆市教育局长任觉五的贪污受贿的恶劣作风,说他家接到的腊火腿多得没地方放,更引起人们的愤慨,以似陶先生的办学风范不禁有天壤之别。
他逝世后,延安党中央也举行了追悼会,深感对他的健康照顾不够,誉他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孙夫人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这正是人们对他一生的最高评价。
陶老夫子当时离开人间后,育才社大的师生们感于他平生爱国主义的教导,立即在自己的社会环境下展开了变革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艰苦斗争,就我所知如徐永培、徐相应、陈尧楷、 刘嘉、徐春轩等,到四川大竹故乡展开武装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徐相应、徐永培在被敌人俘获后,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其革命精神感动了父老乡亲,被誉为英雄,是大竹人的光荣。又如陈尧楷与敌人战斗在弹尽时才举枪自杀。四七年我们在梁竹达边区建立游击根据地也有不少育才学生来参加,有一个叫王忠荣的学生从我处到游击区时,态度坚决,心情乐观,他说:“孙妈妈(孙铭勋)对我说话时叫我不要有恐惧感,我回答他,我一定勇往直前的战斗,无任何芥蒂。”据说他在和敌人战斗弹尽援绝时,是纵身跳下山崖牺牲的。又若本人47年参加川东武装斗争,被敌人通缉,49年参加川西武装斗争,在龙泉驿山脉丹景山建立游击队战斗到成都解放。那个在管家巷担任过办事处主任的王全彰(王 敏),在八路军办事处高级参谋薛子正(解放后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来管家巷与他谈话后即毅然去到川鄂边界的武陵山建立游击根据地,王后来又任梁竹虎南游击区的负责人之一,最后任川北营山点的党组书记,被敌人俘获押入渣子洞受重刑将脚骨都撬断了,坚贞不屈,在狱中他对杨益言说:“将来你如有幸能生还出去时,请你转告薛子正大哥,我未辜负他的希望。”王是在11. 27大屠杀前十天与其他三十个负责同志集体屠杀牺牲的。五七年薛子正回四川视查时,杨益言将王在狱中讲的话报告薛子正时,薛激动不已!
以上都是当年在管家巷进出或在育才学校、社会大学受过陶老夫子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感召下,以唤醒民众变革政治教育的结果,不少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愿为新中国的诞生而付出自己的一生。值此陶老夫子诞辰110周年之际,写下这些回忆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老夫子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就是 叫人从小到老不断学习,追求革命真理,献身于人类社会的变革,致天下于大同;今天我们国家除青少年的正规教育外,各种的成人教育、职业培训不断深化,也就是继续教育的教育思路;当前西方世界的不少有识之士主张人类应进行再教育,将教室设在市政厅,这无异于生活教育的翻版,因此陶老夫子的教育理论不但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世界并属于整个人类。
【作者简介】
陈茜民:原名陈子玉、原社大校友、重庆市第二中学离休干部。
来自重庆陶研文史 出版日期:2002 期号:第4期 页码: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