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八日,是父亲陶行知诞辰九十周年。父亲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既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强调创造性,提倡追求真理做真人的思想和精神,又能紧跟中国革命发展的形势,不怕任何艰难和险阻,终于成为-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记得在一九四零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有人问父亲:“你在美国留学后归国的船上,曾说过要使全中国的都受到教育吗? ”父亲肯定了,他认为:“空气是人人需要的,人人不可少的。教育也是人人需要的,人人不可少的。所以应当把教育、知识普遍的广及于大众,增加大众以新的生命活力。”
他在普及教育运动中所想的是全中国“四万万人,八千万家,家家读书”,“劝人抓住饭碗求进步,不逼人丢掉饭碗上学。”他认为若不跳出学校的圈子,则普及现代教育在中国是不可能。他又说:“我不是说学校没有用,但在学校之外必须创造一种下层文化的组织,适合大多数人的生活。”他在这里所说的下层文化组织,就是他提倡普遍推行的“工学团”。
他提出普及教育之要义是:“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是学龄儿童及失学成人之普遍入学;整个生活现代化,不仅是普遍识字或文盲的普遍消除;整个寿命现代化,不仅是几个月、几年的教育。” “教育最重要的成就在使众人养成了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他在教育上一生“做了三件事,还没有做完。一是反洋化教育,二是反传统教育,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建立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他提倡的教育是主人的教育,救国的教育,教育人民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他在普及教育运动中,也注意到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他创立育才学校,就是为了培养人才幼苗,所以,在普修课基础上还进行特修课分组学习。他认为,“这是丰富了普及教育的原定计划。”为了提高,他还创办了让职业青年、失学青年进修的社会大学。
父亲曾说过:“出世就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本此主张,父亲教育我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好思想,这使我终生受益。
别看父亲工作那么忙,还是不放弃学习。在重庆时,他虽然每天回来很晚,但是只要稍事休息,就坐在藤椅上,手拿着书在学习。我见过他认真阅读过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沁园春·雪》,也见他读苏联有关教育的论著。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即使斗争那样尖锐,常常一日去三处演讲,他还要我去借书给他看。他说:“我们不能只把肚子胀饱成一个小头鬼,同时也要给头脑吃饱才行,不要光有‘点心’,还要‘点脑’。”
父亲主张“天下为公”、“文化为公”、“人民第一”,保持思想青春。他喜欢与青年人往来,尤其喜欢和小孩子通信。他提出,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是毕业后才服务,在校时就要学习服务。按照父亲“以教人者教已”和“以知与人已愈知”的理论来说,“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自己要教别人,就要努力使别人明白。本来进行学习,一般可能只有七、八分明白,为了要教人,使别人明白,自己就要十分明白才行。为教而学,这比寻常的学习效率不知要大多少倍!
父亲从小就要我们动手做事、劳动,不要学少爷、小姐。及长,他就要求我们向自助助人,自立立人的方法去做。他对我们世界观的形成很重视,要求我们逐渐树立起自己独立不拔的信念。我从小就遭遇到父亲被通缉,家人流离失所的不幸。所以思想悲观和孤独。由于父亲的教育,使我得以从根本上改正。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后,国难日深。他积极参与组织全国救国联合会,并受委托担任“国民外交史节” 于一九三六年出国欧、美、非、亚宣传抗日。在抗战开始之前,他从纽约来信说:“接到晓光的信很髙兴。但是这封信和以前的信一样,好比是干桔子,没有多大浆水,恐怕是生活有些枯燥,意义不甚充足……我愿意下次看到更好的信。我愿意当你们写信给我的时候,是你们的灵魂对我谈心。”他针对我表现出来的孤独和悲观情绪说:“你的人生观太悲观, 应当改正过来。世界上一切困难都要用冷静的计划去克服,忧愁伤心是双倍的牺牲,于事并无补。你们不是孤零零的孩子。在你们的周围有着几百、几千、无数的孩子都是你们的朋友,你们的同伴,你们的服务对象。从家庭的世界里把自己拔出来,投入大的社会里去,你不久就会乐观、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他的信引导我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帮我找到了思想上的病根和改正的方向,
七·七抗战开始后,他又教导我:“民族解放的大道理要彻底的明白,遇患难要帮助别人。勇敢的活才是美的活,勇敢的死才是美的死。”希望你“到最需要的地方,最有组织的地方,最信仰民为贵的地方,去作最有效的贡献。把生命的火药装在大炮里对准日本帝国主义轰炸。”这封信寓意深刻,语重心长,表达了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信任和深厚感情,并暗示我应到解放区去。
一九四零年夏,我二十二岁时去成都一个无线电修造厂学习和工作,需要资格证明书。我几乎没有什么正规的学历,于是绕过父亲,写信给育才马副校长 要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明书。父亲在重庆知道后, 就打电报要我将证明书立即寄回。接着父亲又给我写 了一封信,信中说:“最近听说马侣贤寄了一张证明书给你。他擅自作主,没冇经过我看过,我不放心, 故即于当晚电你将该件寄回,以便审核有无错误,深信你已经照办了。现恐你急需文件证明,特由我亲自 写了一张,附于信内寄你………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进行。倘使这样真实的证明不合用,宁可自己出钱,不拿薪水,帮助国家工作,同时从各位学术专家学习。万一竟因证明不合传统而连这样的工作、学习亦被取消,你还是回重庆来。……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你记得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望你必需努力朝这方面修养, 方是真学问。”父亲这封信,给了我屈从世俗的行为以当头一棒,使自己思想上受到很大震撼。父亲自己的一生就是“追求真理做真人”的典范。
回顾父亲的一生,他在艰难困苦中向前创造的精神,常给人以巨大的鼓舞。他说:“只要有一滴汗, 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
为了解放创造力,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父亲 提出了 “六个解放”: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层层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布必须撕下来。
(二)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双手要接受头脑的命令。
(二)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不戴上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
(四)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特别要有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关在笼中,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他们。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且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决不能把儿童的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创造的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的解放。
父亲对青年、小学教师和群众也多讲,“六个解放”将“使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可以突围而出。”
创造之路是不平坦的,要历尽万水千山,父亲是一个欢迎困难的人。他认为:“在平时办学,一帆风顺,人人能办。在艰难困苦中不摇动向前创造,才为难能可贵。奋斗是万物之父。”
父亲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生,是躬行实践不断创造的一生。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探索中国革命教育理论及实施办法,他向传统教育宣战,反对沿袭外国,面向中国人民大众,创造穷办法以普及穷国、穷人的教育。晚期,他除了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争取民主斗争以外,还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发现、培养人才幼苗和专门人才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一生的革命实践和在教育方面所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摘自1981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