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民,中共党员,文学院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十几年来,先后在人文学院、学报编辑部、图书馆和文学院任职,无论岗位如何变化,不变的是深挚的教育情怀。不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杨学民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座右铭,以“四有”好老师为榜样,在抗疫和日常生活工作中,自觉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嘉行懿德得到了师生的首肯。
一、讲正气,崇德操
做人要有正气,做事须讲德操。正气为个人立身处世之本。正气浩然才能无所畏惧。面对歪风邪气,他总会仗义执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特别是在担任管理工作期间,一方面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另一方面倡导公正廉明、师德高尚。为此曾提出了学院师德师风和教风学风建设的5项基本原则:凝心聚力,共建共享,比贡献;本分做人,按规矩做事,靠自觉;积极作为,争先创优,谋发展;眼中有别人,心里有集体,将心比心;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二、教书育人,授人以渔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多年的教育生涯,让杨教授对教育规律的把握非常深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之本在于德性,立人必先立德。杨教授开设过“中国现代文学史”“汪曾祺小说研究”等课程,在教学中一直坚持“立德为先的整全教育”理念,无论是在品评作家为人,还是评价文学作品,始终把提升学生生命境界放在首位,利用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拓展学生的胸怀和提升生命境界。他不只重视专业素养的培养,更重视学生德性的养成。
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每到学生选择论文指导教师的时节,杨教授名下的报名学生总是“人满为患”。学生说,跟着杨老师作毕业论文,虽然备受磨砺,但确实能够学到东西。他经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一套适合本科生实际情况的指导方法─“5步论文指导法”。第一步,随课荐题。在上课过程中发现适合学生作毕业论文的题目,及时推荐给大家。第二步,组建、指导研学共同体。在指导学生名单确定后,在师生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确定一两个共同研究的课题,供大家以此为基础选择、确定本人的论文选题。在共同选题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定期举办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共享研究资料,分享研究经验教训。第三步,立意辩驳会。在开题报告会后,个人公开论述自己的论文思路,其他同学质疑,自己辩驳论证。第四步,初稿评论会。指导老师在评阅完论文初稿后,提出系统的修改意见,与学生一起论证修改思路。第五步,互读互改定稿。在修改完成后,同学之间相互阅读论文,边读边改,直至完成定稿。这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让学生真正通过毕业论文写作,提高了科学研究能力,熟悉了科研门径。
三、潜心学术,不断提升研究水平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杨学民在教学方面是“一把好手”,遵循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方法、新途径。在科学研究方面,他也一直不停步。作为老教师,在科研项目申报等工作中一直率先垂范,先后主持完成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近几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里下河文学流派研究是杨教授近几年关注的研究领域,也是文学院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程,即“江苏作家作品研究与传播工程”的重要选题之一。围绕该领域杨教授成功申报了省社科基金项目“地域文化与里下河作家群小说研究”,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于2018年6月出版学术专著《汪曾祺及里下河派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该著作先后获得第七届“长江杯”江苏文学评论一等奖、南京市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为文学院和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争得荣誉,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