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晓庄学院将高校专业优势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利用技术扶贫、教育扶贫等方式,开展精准扶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技术下乡 助力农民“富口袋”
“我们的科研成果要真正服务于老百姓,让他们的钱袋子切实鼓起来!”该校食品科学学院周业飞副教授针对贫困村产业基础薄弱,生产效率普遍较低的问题,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一种生物活性小肽、其合成方法及其作为畜禽饲料添加济的用途”用于养殖产业,令企业和生产厂家年销售额增加400万元。他还承担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南京市农委生物农业项目和农业科技精准扶贫项目,使核心示范户年增收30万元,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万元。
周业飞现场指导养殖户
周业飞现场指导养殖户
疫情期间,众多养殖农户都面临“饲料进不来、产品卖不出”的困境。作为江苏省现代农业(蛋鸡)产业技术体系溧水推广示范基地主任,周业飞一方面向示范地基捐赠消毒液,指导农场相关人员,及时对鸡场及其周围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扫;另一方面,经多方调研协调后,引导示范点养殖户加入江宁区禽蛋产业化联合体的办法,帮助农户走上产供销一体化的道路,3天的时间里6家鸡场的两百余吨鸡蛋通过它全部销售一空,有效解决了养殖户鸡蛋积压、用工紧张、资金困难等问题,养殖户们纷纷向周业飞报喜:“鸡蛋现在不够卖了。”
周业飞(左二)向示范基地捐赠消毒物品
南京晓庄学院药用菌物研究所所长张李阳教授和她的团队将黄芪药渣变废为宝,研发出新型饲料添加剂“芝芪菌质”,此产品有多个国家发明专利做支撑,帮助江苏溧水区、海安县等地肉鸡、蛋鸡养殖户增收,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金湖县螃蟹养殖户也因此致富,亩产增加8.5%,规格增重11克/只,亩效益增加583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张李阳教授说:“我们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要在田间地头发挥作用。”
张李阳教授(左三)将科研成果送到“田间地头”
学校霍光明和团队老师研究出用黄芪药渣制作栽培料,有效降低菌菇的栽培成本,黄芪药渣栽培的灵芝,每亩节本增效400元以上,亩净效益在680元以上,累计推广应用12000平方米,新增产值51.2万元,新增利润10.8万元,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霍光明为农户开展培训
教育扶贫 扶起乡村教育之质
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作为中国近代乡村教育的发轫之地,90多年来,南京晓庄学院一直保留着师范教育的传统特色,以培养符合基础教育需要的优秀教师为已任。
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是全国绿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专业是教育部“十二五”综合改革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省重点建设学科。2019年11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和江苏省教育厅签约共建南京晓庄学院,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教育项目和教育品牌。该校勇担使命,重视并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振兴乡村教育。
为解决农村小学教师难以脱岗培训和师范生缺少实践基地两个难题,晓庄学院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顶岗实习·置换研修”项目,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学校安排具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年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前往乡村小学顶岗,真刀实枪地履行着备课、上课、班级管理等教师职责,为今后正式进入教师职业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乡村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再次走入课堂“充电”,为进一步提升个人教学水平和乡村教育质量储备能量。
高年级师范生顶岗置换乡村教师“充电
截至目前,“顶岗实习·置换研修”项目已走过13个年头,共圆满完成了15期研修培训任务,前后累计近2000名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和200余所小学的近千名教师受益。学校坚持教师教育特色,不忘为国施教的本色,通过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质量,保证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幼儿师范学院袁宗金、史爱华团队结合自身实际,支持幼儿教育发展,发动全体研训教师,以送教下乡、课堂教学视导和主题培训等形式深入贫困落后地区幼儿园,为城乡幼儿教师理念对接、行为对接、资源对接、策略对接和成果共享搭建广阔的平台,惠及万名乡村幼儿教师。学校对口贫困乡村学校帮扶点已经超过100个。
袁宗金教授带领团队深入乡村学校
每年暑期,都有数十支团队从南京晓庄学院出发,前往江西、贵州、甘肃、安徽、江苏等地乡村送教支教,带去语文、数学、英语课业辅导及舞蹈、绘本、体育、剪纸等趣味课程;同时,有千余名同学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前往江宁周边乡村及流动儿童聚居社区开展义务家教活动,装点留守和流动儿童的七彩童年。
南京晓庄学院暑期支教团成了很多乡村儿童每年夏天的最大期盼
在南京晓庄学院对口帮扶村——溧水区石湫镇桑元蒲村,学校建立了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站,每周六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们开设全天的辅导班,为乡村孩子们的学习“开小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晓庄学院发挥对口支持高校优势,借助本校资源成立“晓园云课堂”志愿服务团队,来自学校信息工程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230名学生志愿者,为桑元蒲小学272名小学生开展线上课业辅导等教学活动,停课不停学。2016年,桑元蒲村贫困户之子尤同学考入南京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如今他继承学校的大爱精神和服务意识,也参与到乡村志愿服务中,在假期中帮助村里解决网络、电路等问题。
专业输出 提升农民幸福感
学校依托社会工作专业,由相关专业教师带着学生走近乡村一线,在南京市陆续建立12个社会工作服务站,为留守妇女、老人提供服务,提升他们在精神上的幸福感。
针对桑元蒲村留守老人多的情况,晓庄师生开展调研,编印《桑元蒲村党员口述农村社会变迁》文集,为乡村文化建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次创新;学校还为当地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培训,提升社工人员工作技能和素养,进一步改善农村老人的养老物理和心理条件。
学生听老党员讲那过去的故事
为了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服务地方发展,该校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成立了南京晓庄社会调查中心、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行知社会工作事务所,开展公益性基层治理调查。
乡村留守女性群体常常被人所忽略,而一位母亲的精神质量对家庭健康影响甚大。旅社院石燕老师依托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乡村女性教育实践,为江宁周边乡村的留守妇女,提供菜单式培训课程,让留守女性开拓改变自我、提升自我修养的渠道,许多参与过课程的乡村妇女如今已成长为当地妇女工作的骨干力量。
石燕老师为参加项目的乡村女性开展培训
几年来,3个中心(事务所)共完成100多项社会调查,足迹遍布南京市及周边安徽省的1000多个社区和600多个乡村。目前,晓庄学院在南京市建立了12个社会工作服务站,已提供了个案服务350多例、团体服务活动1500多次,服务16000余人次。
南京晓庄学院将继续不忘初心使命,牢记职责担当,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扎实推进教育扶贫、智力扶贫、人才扶贫和科技扶贫,助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责任编辑:王翼凡 田捷 陈丹琳 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