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校党委宣传部主办、文学院承办的学术讲座《寻游东坡十八城——苏轼与王安石的思想情仇对年轻人成长的启示》在行知楼100室顺利举行。杭州市东坡研究会副会长夏效鸿应邀担任主讲,市委网信办网络传播处相关同志、校党委宣传部负责人、文学院相关负责人及近100位师生代表现场聆听了讲座。
夏效鸿教授引领师生穿越千年时光,走进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一生,深入解读他与王安石之间那段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渊源,为年轻一代理解何为真正的成长,以及如何与不同的声音共处,提供了历史答卷。他以“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为引,迅速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他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与生动的人生片段,梳理了苏轼从19岁娶妻到66岁病故的生命轨迹,勾勒出其“大起大落”的人生图景。
讲座中,夏效鸿教授重点讲述了苏轼与王安石之间“从对手到知己”的转变过程。通过“改诗”“三峡取水”等经典故事,夏效鸿教授展现了两人在才学、性格与政治立场上的碰撞与交融。尤其引人深思的是,苏轼在王安石逝世后所写的《王安石赠太傅》中,对其初心与才华的高度肯定,体现了超越立场的尊重与理解。
从苏东坡与王安石的交往中,夏效鸿教授进一步提炼出对当代年轻人的深刻启示。他指出,真正的成长源于与强者的交锋,一个伟大的对手远比平庸的盟友更能成就自己。人生的精彩不在于永远正确,而在于拥有从逆境中淬炼精神的韧性,以及不盲从于权威的独立思考与操守。他进一步阐述,不必用固定的眼光审视他人,也不应被一时的成败定义,因为才华是超越际遇的永恒通行证。
作为《寻游东坡十八城》的作者,夏效鸿教授长期致力于苏东坡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他以深厚的学养与富有感染力的讲述,将历史人物的生命智慧与当代青年的精神成长紧密结合,引发听众强烈共鸣。
“从公已觉十年迟”,苏轼与王安石的精神对话跨越时空,依然照亮今人前行的路。在南京晓庄学院这片人文沃土上,东坡精神与时代青年相遇,继续书写着属于每一个人的“逆旅”与“行人”之歌。

讲座现场
供稿:文学院
撰稿:王蒙
审核:孙娟
编辑:杜霞
终审:刘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