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南京晓庄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报道第三辑

发布者:温卢发布时间:2025-08-01浏览次数:6502

南京晓庄学院师生赴新疆伊犁开展暑期实践

2025年7月1日至12日,南京晓庄学院“童心圆梦,情系伊犁”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0名师生,跨越4000多公里,在新疆伊宁市吉格代力克村开展了为期12天的实践活动,以“服务边疆教育、推进民族团结”为宗旨,用多元实践为当地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团发挥师范专业优势,结合当地需求开设“童心课堂”,涵盖“童声飞扬”普通话朗读、“奇思妙想”创意绘画、“探索奥秘”趣味科学、爱国主义教育及活力体育等课程。师生们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入教学,在互动中传递知识,用陪伴播撒梦想种子。实践尾声,一场精彩纷呈的成果汇报演出在村委会成功举办,11个节目轮番亮相:自信的开场T台秀、浓郁民族风情的新疆舞蹈、动感的花样足球、深情朗诵的《小梦想,大世界》,以及师生共唱的《明天会更好》,生动展现了实践成果与跨越山海的情谊。

除课堂教学外,团队深入村民家中走访,了解当地教育现状,遴选3名学生作为长期辅导对象;与当地学校达成合作,计划通过“云课堂”持续提供课后服务,让教育资源跨越时空滋养边疆孩童。期间,团队还与伊犁师范大学实践团座谈,围绕师范生培养、边疆教育创新等话题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合作共识,两校学子均表示将携手助力边疆教育。

此次实践以“教育助力+实践育人”的务实举措,不仅为边疆儿童带来知识与欢乐,促进民族团结,更搭建起长效合作机制,为伊犁教育振兴贡献了高校智慧与力量。

与伊犁师范大学实践团举行座谈

 

食品科学学院“渔樵耕读”暑期社会实践团在田间地头

传承弘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

为促进专业认知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强化青年责任担当,7月1日至8日,南京晓庄学院食品科学学院“渔樵耕读”社会实践团走进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尚桥社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寻访典型事迹、交流农业技术等多种形式,助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长才干、厚植家国情怀,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实干风采。

实践团率先启动“寻找身边的愚公”口述史访谈活动。团队成员先后寻访了多位奋斗在乡村一线的典型人物:有钻研西瓜嫁接技术、坚守种植岗位 40 多年的劳动模范;有“三十年如一日”在乡村山间通过观察蝴蝶来监测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高校教授;还有专注于葡萄、黄桃种植的普通农民。通过深入寻访这些“当代愚公”,实践团记录下他们的奋斗事迹,凝聚起先进力量,为乡村发展铸就了一座精神丰碑。

发挥专业特长,赋能乡村发展,是实践团的重要任务之一。成员们针对农户需求,开展了草莓生态种植、蛋鸡营养调控等技术培训。他们将愚公精神中的“苦干实干”转化为实用技能,让这些技术成为农民手中助力生产的“新锄头”,有效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科技素养,更与愚公移山精神中“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核心内涵相呼应。

此外,实践团依托数智技术,打造了“渔樵耕读”自然学堂AI智能体,以“科技小院”模式线上推广适农技术,并为农民提供线上技术咨询,成功破解了传统农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这一举措将愚公移山精神与现代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借助数智技术为愚公精神文化传承插上了翅膀,推动现代农业不断迈向新台阶。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以思政引领为导向,深耕技能提升,注重创新应用,引导青年学子将专业知识融入基层土壤,在服务乡村振兴和民生需求的生动课堂中锤炼担当精神、提升实践能力。未来,食品科学学院将继续以“渔樵耕读”乡村实践为载体,引导时代青年把愚公移山精神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团队成员与村民合影


破解“信息盲道”:“智策视界”实践团用AI数字人赋能残疾人公益事业,

为特殊群体点亮政策灯塔

暑期,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智策视界”实践团与南京市玄武区残联深度合作,探索“科技助残”新模式。团队成员发挥专业优势,用AI数字人技术赋能残疾人政策宣传与解读。学子们以青春动能助推残疾人政策落地生根,为全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南京样本”。

筑牢根基:AI 数字人技术培训与前期筹备

6月21日至28日,实践团率先启动AI数字人短视频制作SOP全流程培训。团队系统梳理出标准化操作流程,总结出70余页的制作手册,为后续实践奠定技术基础。培训结束后,成员们分组分工,聚焦残疾人政策宣传、公益服务科普等主题开展短视频创作。

践行公益:参与残疾人消防演习志愿服务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以志愿者身份投身残疾人消防演习活动。通过耐心示范与协助,帮助残疾人朋友掌握必要的消防安全技能,用行动守护这一群体的生命安全。

实战推广:开展AI数字人制作教学与推广

6月30日,实践团走进玄武区红山街道残疾人之家,面向社区工作人员举行AI数字人SOP全流程培训。团队负责人钱瑞琳主持并讲解,骨干成员一对一指导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实操。培训有效帮助基层工作者掌握数字技术工具,进一步提升残疾人政策宣传工作效率。

结对共建:推进校地合作深化公益联动

实践团大力推进校地协作,成功促成南京晓庄学院与玄武区残疾人联合会、红山街道残疾人之家结对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陈长伟、数字商贸与直播产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郭晓明,与玄武区残联副理事长卢艳岗、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调配中心张晓琳等人共同参与合作洽谈,双方围绕资源共享、技术支持、服务落地等方向深化共识,为AI数字人技术持续赋能残疾人事业搭建长效合作平台。

目前,实践团已完成首批AI数字人短视频制作,正在根据反馈进行优化调整,后续将逐步在各新媒体平台发布推广。系列视频将有效拓宽残疾人政策宣传渠道,显著提升公益信息触达率,感召更多社会力量关注残疾人事业发展。

校地合作合照


青春步履丈量振兴热土数字匠心擘画乡村新篇

商学院数字化暑期实践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为深入践行国家“数字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传承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育人理念,7月5日至12日,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四支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数字化赋能创新实践探索。青年学子立足专业视角,聚焦社会治理、产业升级与人才培育,形成系列高质量成果。

“数智筑基强农路,AI擘画振兴图”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新质生产力实践团系统调研南京、南通、扬州三市十余个农业项目,全面呈现数字技术激活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在智慧农业领域,扬州金宝农机应用北斗导航无人插秧机降低运营成本40%,汤山翠谷依托“智享农APP”远程调控温室实现增产20%,鑫逸水产智能投喂系统单棚节省3名人力且亩产稳定超2000斤。产业融合创新中,艾津稻园首创“数字粮票”农旅认养模式及四季农事课堂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倍增,中山社区“一网通办”平台推动政务服务直达村民指尖。团队成员通过无人机巡田等沉浸式体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可复制的“晓庄方案”。

同时,“智治枫景观察团”扎根江宁区社区网格,运用区块链技术存证物业信息显著降低杨村投诉率,通过大数据精准预判玉树路社区矛盾风险,将“枫桥经验”升级为“风险早洞察、问题快响应”的智能治理闭环;“‘预’见珍馐研创鲜食”实践团横跨江苏八市调研预制菜产业链,走访17家品牌门店及工厂,针对行业标准缺失与消费者信任不足问题,提出强化监管、优化定位等系统性建议;“行知职行先锋队”深入珍岛集团、江苏用友等企业,通过AI营销实操与HR深度对话,精准把握数字人才能力需求,助力学子锚定职业方向。

本次实践形成4份高质量调研报告与20余项政策建议。学生通过田野调查、技术实操与企业课堂,将理论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彰显晓庄青年扎根中国大地、勇担时代使命的责任担当,为学校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创新范式。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新质生产力实践团实践过程参观图


环境科学学院“行知科学薪火团”:

复刻行知“科学把戏”,点亮童心探索之梦

“要造就科学的中国,必先造就科学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的科学教育箴言,今年夏天在南京社区与校园焕发新生。7月4日至11日,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行知科学薪火团”的12名学子,循着“科学下嫁”的教育智慧,开展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教育实践。他们从《陶行知全集》中精选并创新改造10个经典科学实验,走进南京多个社区及本校校园,为300余名儿童带来沉浸式科学启蒙,以“玩把戏”践行“教学做合一”。

成员们潜心研读《陶行知全集》,从100余个实验中精选出涵盖静电、磁力、空气核心原理的10个案例。在朱媛、张翠玲等指导老师带领下,经3周“理论学习—实验还原—优化创新”,将书本理论转化为童趣实验。

带着这些“科学把戏”,行知薪火团让社区与校园变身探索乐园。摩擦塑料棒让小球“自跑”展现静电魔力,吸管送空气看气泡挤水,倒置水杯被纸板“锁”住水体现大气压力,磁铁让回形针“隔空跳舞”诠释“同极相斥”……每个实验后,“小老师”们都会引导追问“为什么”,让探究种子在孩子心中萌芽。

团队创新“三维模式”深化学习:“做中学”让孩子在实操中解锁原理;“儿歌巧记忆”用短句助记知识;“生活里找答案”结合日常讲科学,让知识扎根生活。

此次实践获《中国江苏网》《现代快报》关注。目前,团队正整理实验步骤与技巧,编撰《行知科学实验指南》,并积极与社区洽谈设立“常态化科普服务点”。时代在变,但让科学扎根生活的初心不变,这群“科学传火人”正播撒好奇种子,静待科学之树生长!

实践团成员与社区小朋友合影


美术学院“苎麻新韵·织梦乡村”实践团

携南京东南实验学校共赴一场苎麻文化的传承之约

2025年7月26日,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苎麻新韵·织梦乡村”团队在美术学院刘雨萱、朱冰杰、教务处王岑老师的带领下,携手南京东南实验学校,在南京晓庄学院双创基地共赴了一场关于苎麻文化的传承之约。此次活动依托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选拔出一批对苎麻编织技艺有浓厚兴趣且具备一定基础的大学生担任“小先生”。本次活动邀请了小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致力于实现乡村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同时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推动艺术实践落地,强调家校协同共织社会美育篇章。

趣味科普,揭秘苎麻魅力。活动伊始,一段精心制作的视频引人入胜,项目负责人王雪菲结合视频,生动介绍了校企合作非遗传承人刘梅的丰富经历,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被誉为“中国草”的苎麻相关知识。她从纤维材料、药用价值、生态作用及文化价值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而简要的概述。佘村苎麻编织艺术馆的何勇老师也亲临助阵,现场氛围轻松热烈。

巧手实践,共织传统之美。实践环节围绕“福兔笔筒”的制作展开,“小先生”们协助何勇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他们示范基础编织手法,同时讲解兔子的吉祥寓意,并延伸至猴纹、龙纹等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孩子们与家长共同协作,在苎麻纤维的穿梭中体验手工乐趣,一件件凝聚巧思的作品逐渐成型。苎麻纤维在手中翻飞,最终化作精美的艺术品。

播种希望,延续传承火种。在活动尾声,指导老师为孩子们颁发了社会艺术实践证书。这份肯定不仅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更象征着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正在悄然萌发。

此次活动搭建起高校与小学协同传承非遗的桥梁,通过“小先生制”让苎麻文化走出艺术馆、走进校园、融入生活,助力乡村非遗活化传承。未来,美术学院将继续探索校际合作新模式,让更多非遗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薪火相传。

 颁发奖状


供稿:“童心圆梦 情系伊犁”暑期实践团、食品科学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环境科学学院、“苎麻新韵·织梦乡村”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撰稿:伏芮非、欧阳诗婷、钱瑞琳、万焱、杨治菁、胡雪盼、王雪菲

编辑:温卢

审核:雍晓慧、马聪、周洪生、昃静、吴雨龙、唐翔、陈长伟张颖郭晓明徐宇瞳、马传浩、马仕锦、杨茹玮、朱冰杰、刘雨萱、刘久军

终审: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