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开展外语标识纠错“啄木鸟行动”
7月6日至16日,外国语学院“啄木鸟行动”——外语标识纠错专项实践团针对景区标识出现的拼写错误、惯用语错误、语义残缺、意义含糊不清等译写问题,分头前往人流量大、双语标识较多的景区开展专项实践活动,助力优化南京市国际语言环境。
“啄木鸟行动”以常态化社会实践与暑假集中实践相结合为特色,前期在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黄龙岘茶文化园等地开展外语标识纠错活动。暑期,实践团成员们走进各景区,留心观察景区的英文标识,分别对景区内的外文解说牌、指示牌、标语等进行检查,查看翻译是否存在语法、拼写、标点符号等错误。成员们参考《南京市公共场所外文标识译写语库》,把翻译得不规范、不准确的英语标识拍照留存,将两者认真比对后再进行修改润色。“啄木鸟”们还走进南京地铁站,留意察看地铁站中常见的双语标识,讨论语音播报不全面、如何准确翻译“南京地铁运营时刻表”等问题;进六朝博物馆,探寻如何向外籍游客介绍六朝的“服饰之美”、“面容之美”;在总统府积累了游客服务中心、棕榈、枇杷、鹅掌楸等名词的专业翻译等。返乡的“啄木鸟们”认真检查博物馆展品标识和导览图中存在的翻译错误和语法问题。
通过“啄木鸟行动”,实践团成员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了语言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为维护南京城市形象和国际声誉贡献了晓庄学子的青春力量。
团员在南京国际友谊公园开展活动
幼儿师范学院陶予支教团连续8年前往苏北地区支教
7月7日至26日,幼儿师范学院陶予支教团的26名志愿者分别赴盐城市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小学、连云港市赣榆区门河小学分别开展为期15天的支教活动。
团队结合师范生专业特长,精心磨课,打造特色课程,并根据年龄段采取分班管理,开展以安全教育、中国故事、中国奇迹、科技未来为主题的课程,服务当地百余名留守儿童。在安全教育课程中,支教团成员以实验、游戏等多种形式,提高当地孩子的安全意识;在中国故事课程中,结合当地红色历史背景,通过绘画、折纸、粘土等形式,开展红色主题课程,增强文化自信;在中国奇迹课程中,围绕中国在体育方面创造的奇迹,开展国风运动会、篮球等特色体育项目,聚焦杭州亚运会,手绘亚运会宣传海报,为亚运会呐喊助威;在科技未来课程中,运用多种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助力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支教团成员用丰富的课程内容、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开拓视野,提升学习兴趣,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陶予支教团的成员们还利用课余时间,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关注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队员们在一次次的交谈中,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同时也坚定了他们走向教育岗位,扎根乡村、振兴乡村教育的决心。
陶予支教团是幼儿师范学院于2016年成立的以关爱乡村留守儿童为核心的实践队伍,至今已服务近千名儿童。团队秉持着陶行知老校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精神,为苏北乡村地区的的孩子们送去爱与温暖。在未来,陶予支教团将继续扎根乡村,给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素质拓展与审美体验,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为孩子的未来创造更多可能。
陶予支教团成果汇报
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赴云南丽江开展支教活动
7月6日,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晓·麦”关爱西部儿童支教团再次出征,赴云南省丽江市开展支教活动,为西部孩子们的世界打开一扇窗户,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此次活动将时代背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创新优化传统的课程内容。除开设数学、英语等16门常规课程以及作业辅导外,支教团还开展多项特色活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党史教育,引导孩子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大力宣传陶行知的大爱奉献精神,在祖国西南唱响《锄头舞歌》;厚植传统文化,讲解扎染、剪纸等传统技艺,感知中国传统技艺的历史底蕴,激荡文化自信;着眼民族文化振兴,结合丽江纳西族历史与东巴文化,讲解纳西族文物故事与历史脉络。
“晓·麦”关爱西部儿童支教团成立于2011年5月,每年暑期赶赴贫困地区开展以“支教、调研、走访”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足迹遍及青海、四川等8省,累计招募团队成员180余人,直接服务人数1400余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5200小时。
支教团志愿者教孩子们制作手工作品
商学院走访中国美丽乡村助力产业融合发展
作为2023年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全国示范性团队,商学院“君看红至处,千村美亦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调查团于7月10日至27日前往江苏南京、南通、镇江、常州、徐州以及福建厦门等地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开展实践调研,聚焦乡村产业发展,总结特色乡村振兴经验。
实践团队走进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村,实地走访了该村的茶园茶厂、茶农市集、文旅街区、电商服务中心与党群微家等地,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学习到该村的“红色茶乡振兴”模式:在党建引领下,引入产业开发与社工治理,将茶文化与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商贸文创进行产业融合,用一盏茶香打开乡村振兴密码。团队还走访了高淳区桠溪镇蓝溪村,了解到该村依托“高淳国际慢城”推动旅游、餐饮、养生等新型服务业发展,实现农业、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在南通市石港镇睹史院村,团队通过访谈村民、发放问卷,总结出了该村发展的“三融模式”,即以党建引领为根,农业旅游为基,产业发展为本,打造融合现代化高效农业、定制化农产品生产、生态文化休闲服务等多种产业发展于一体的特色美丽乡村。实践团队调研了如皋市柴湾镇平原池村的“文+荷+旅”发展之路,用“一根荷藕”串联起四季产业,千亩荷塘促振兴。团队成员还走访了句容市茅山镇丁庄村、常州市郑陆镇牟家村、新沂市窑湾镇三桥村和厦门市东孚街道过坂社区。通过采访当地村民和基层工作者,实践团队发现这些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都是以党建引领为依托,紧紧围绕当地农业特色,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加工+农旅文创”的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适合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优势,将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培养了同学们“自找苦吃”的精神品格。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深入乡村、扎根基层,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挖掘乡村产业融合的特点和亮点,为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团队成员前往田间地头调研
电工院融创新于实践,以风光筑新梦
7月17日至20日,电子工程学院“风光筑梦”团队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参加第十七届CIMC“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荣获华东赛区一等奖。
实践团队以专业知识为支撑,团队合作为助力,实际应用为导向,通过实操演示,深入阐述整个项目的设计思路和目的。在答辩环节中,通过视频展示项目的实践成果,并对产品的未来进行了详细的预测和展望。电子工程学院在激烈角逐中荣获华东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的好成绩。其中“风光筑梦”团队的“‘风光筑梦’——分布式多能互补新能源‘植物工厂’”项目荣获华东赛区一等奖。
电子工程学院创新实践团队以脚踏实地的态度,勤奋钻研的精神,将创新能源智能制造的理念贯彻学习与实践,融创新于实践,以风光筑新梦,为智能制造事业的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成员进行实践设备的调控
供稿:外国语学院、幼儿师范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商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编审:邓琦、胡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