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文章】胡同炳:忆陶行知先生在晓庄

发布者:杜霞发布时间:2022-02-24浏览次数:1302

今年七月廿五日是陶行知先生逝世三十三周年。陶先生是次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救国事业、民主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忠诚战士。五十二年前,他在晓庄创办乡村教育,当年情景犹时时浮现于我们的脑际,凡是受过他的教育或是接触过他的人,无不为他的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所感动。

锄头舞歌

一九二七年,中国人民,内有军阙混战,外受帝国主义欺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举目所视,到处民不聊生,人民怨声载道。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国的陶行知先生,和许多爱国进步知识分子一样,不满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统治,决心到农村去,试办乡村教育,以唤起农民觉醒,改造旧中国。他在一首《锄头舞歌》中写道:手把个锄头锄野草,锄去野草好长苗,漪雅嗨,雅荷嗨,

锄去野草好长苗呀,雅荷嗨,漪雅嗨。五千年古国要出头,锄头底下有自由,……天生个孙公做救星,唤起锄头来革命,革命成功靠锄头,锄头锄头要奋斗,胡同炳光棍锄头不中用,联合机器来革命

这首《锄头舞歌》是陶先生当时按晓庄农村山歌曲调写的,末尾一段是在一九二O年晓庄学校被国民党封闭后增写的。这首,锄头舞歌》就是他当时决心唤醒农民起来革命的进步思想的写照。

陶先生怀着改造中国的决心,毅然辞去东南大学教务长,脱下西装革履,离开城市,满腔热忱地来到农村创办乡村教育了。

“陶叟”办学

一天,一个大学教授派头打扮的人,穿着兰色长袍,黑马褂,头上戴一顶呢礼帽,鼻梁上架着一付眼镜,手里提一根文明棍,他,就是陶行知先生,来到南京北郊的一个非常偏僻的山村“小庄”办学。小庄座落在“老山”脚下的一个山坳里,四面环山,只有三户人家。农民看到这身打扮的洋先生,都敬而远之。后来,他脱下长衫,穿上布衣草鞋,农民见他没有架子,对人和气,又真的替农民办学,就慢慢地打消了顾虑,和他接近了,熟悉了。很快,陶叟(当时南京流行称先生叫叟)办学的消息在周围十几个村庄里传开了:“小庄来了个洋先生,要办洋学堂。

一九二七年三月十五日是晓庄师范开学的一天。当时,校舍还没有盖,在一个大坟头上搭了一个大帐蓬,就在这儿举行了开学典礼。那天,这个平时除农民种田外,什么人都不到的三户人家的小村庄顿时沸腾起来了。聚集了好几百人,有受学校邀请牵着耕牛来参加耕牛比赛的,有为关心子女读书来的,绝大多数是来看热闹的农民。男女老少,敲锣打鼓,唱歌演戏,还有洋戏”(当时农民称留声机叫“洋”),热闹非凡,这在乡下是从来未有的场面。农民说:“今天小庄这样热闹,把老山的狼都吓跑了。”陶先生在开学典礼上致了词,他说:“今天开学了。我们没有教室,没有礼堂,但我们的学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兰天是我们的屋顶,大地是我们的屋基,我们在这伟大的学校里,可以得着丰富的教育……”他还高兴地对农民说:从今天起,小庄改为'晓庄',老山改为'劳山'。劳山老,晓庄小,小庄破晓了,劳山的农民觉醒了。”

晓庄师范就在这块荒芜的坟莹地上开学了。陶先生说:“我并不反对办学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反对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再干,那样,未免太晚了。”开学后第一件事是盖校舍。他根据农村孩子没有地方读书的急需,首先创办了晓庄小学,因为小学是第一个造,取名为“第一”。后来在一座座小山上陆续盖起了校舍,每所房子都取了名字,有樱花村、桃花村、五柳村、三家村、黄上村……。因为校舍都盖在山上,非常分散,陶先生说:“读书不害耕。办学校不应该把农民的好地占用了,妨碍生产。晓庄学校的校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茅草屋顶,泥巴墙,式样新颖,造价低廉。这些校舍都是在几个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陶先生带着师生自己动手盖的。

晓庄师范第一次招生只有十三名学生,后来发展到五百多名,有来自全国廿四个省市的学生,他在招生简章中特别写着“少爷小姐请勿来,招生时要经过考试,除考文化外,还要考四件事;(一)翻一块地'(二)能挑粪浇菜;(三)会做饭,(四)能交两位农民朋友。陶先生主张师生要和农民打成一片,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农忙时,他和师生一起帮农民干活,课余时间常和师生一起开荒、挑粪、种菜。学校里没有一个工友,勤杂、做饭都是自己动手。学校盖了个礼堂,他取名叫“犁宫”,在大门两边写着一付对联:“和牛马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意思是教育要面向农民。

陶先生主张培养有“科学的头脑,劳动的身手,艺术的兴趣,健康的体魄,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人,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他说,为着要教人,首先要好好地学,理论知识有了,还要去实践。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三位一体。先生历来反对书呆子读死书,死读书,他在学校图书馆门口写了“书呆子莫来馆”。他在一首诗中讽刺书呆子:书呆子烧饭,一锅烧四样,生、焦、硬、烂。

陶先生还教育学生热爱乡村教育,要学生在农村生根发芽。他给学生写了一首村魂歌:“男学生,女学生,结了婚,做先生。哪儿做先生,东村或西村,同去改旧村,同去造新村。新村魂,旧村魂,一对夫妇一个魂•”

跟农民交朋友

陶先生非常热心跟农民交朋友,他喜欢到农民家去,经常了解群众的实际痛苦、愿望和要求,征求农民对学校的意见,虚心向农民请教自己不懂的事情。他和晓庄一个叫陆健祥的农民交上朋友,他一到晓庄就搬到陆家去住。主人的三间小草房很挤,他就住在牛房里。在牛的对面搭了一张铺,和牛睡在一起。房子里满地牛粪,臊气味很大,他却高兴地对人讲:和牛大哥同睡,只闻牛粪香。由于陶先生诚心诚意地跟农民交朋友,农民跟他很亲热,有什么话都愿意跟“陶叟”讲,有什么困难都喜欢找陶叟”帮忙。他在晓庄期间,从农村实际出发,为农民兴办了好多乡村事业,深受群众的欢迎。

陶先生为了让更多的农民有读书识字的机会,办起了农民夜校,学校的师生给农民上课,他自己也常亲自去教书。

他看到农民生病无处医治,好多人患疥疮、癞痢头、红眼睛……尤其是小孩生天花,死亡率很高。他为着解决农民看病的困难,四处奔走,积极筹款,办起了“乡村医院”。农民生病有地方看了。医生对农民总是有求必医,还常上门送医送药。当时,有个叫刘世厚的学生,是学化学的,懂些医药,也常给农民看病,农民亲热地叫他刘叟气刘大夫”。

过去,南京农村有种旧习惯,稍有农闲,男子白天喜欢上茶馆,女子整日劳动,没有上茶馆的规矩。陶先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和农民商量,创办了“中心茶园”。中心茶园与一般茶馆不同。茶园开在农民家里,不但有茶喝,还有说书、唱歌、下棋、讲时事、放留声机,时间是在晚上,不耽误生产,只要有空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去。那些从来未曾去过茶馆的女子也去了.一到晚上,几间草房里总是挤得满满的。

当时,兵荒天灾,常有土匪到村里抢劫,危害农民。同时,赌钱、抽大烟很盛,农民十分憎恶。陶先生根据农民的愿望,发动农民组织联村自卫。这个组织除担任自卫外,还负责禁赌、禁烟。农民深受感动地说:“晓庄旅范陶校长,一心为着农民想,发动联村搞自卫,禁赌禁烟有人管。

陶先生热心给农民办事,方圆几十里的农民都很爱戴他。农民对学校的事情也非常支持,关系很密切。学校在周围农民的帮助下,越办越大,越办越好。办了师范,还办了中学、小学、幼稚园,学生好几千人。后来,陶先生把晓庄师范的校名改为“晓庄学校”。不到三年时间,就把一个荒凉冷落的“小庄”,变成了一时轰动中外的“晓”。

先生不在学如在

晓庄师范师生,在地下党组织的宣传教育和陶先生爱国进步思想的熏陶下,反蒋爱国热情高涨。一九三。年春,先后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师生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军舰开入扬子江的示威游行;一件是晓由小学学生到栖霞山春游坐火车不买票。国民党反劫政府就以学生游行违法,共产党捣乱闹事的罪名,开了重兵把学校封闭了,抓走了六十多名师生,其中叶刚、姚爱兰等十名老师同学被杀害于雨花台,陶先生遭通缉,被迫离开了南京。

晓庄学校被封以后,农村数以千计的孩子失学了,农民、学生焦急不安。一九三二年秋,我们几个十几岁的较大一点的小学生,按照陶先生“小先生制”的办法,“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自动地组织起来了,在晓庄附近的余儿岗的一个破庙里又办起了小学校。学校很快得到了陶先生的支持,他派人来给我们指导.来的人回去对他说,儿童们的精神很好,做事比大人还顶真,很受农民喜欢。陶先生听了非常高兴,当即写了一首诗鼓励我们:一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并为这个学校取了校名,叫“儿童自动学校”,为我们写了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在学校成立一周年时,陶先生又鼓励我们:“紫金山为笔,青天为纸,乌云为墨,动手写字,写什么字?立大志,求大知,做大事,庆祝这光荣的九月四。

人民教育家人民爱

抗战胜利后,一九四六年春,陶先生从重庆返回晓庄,农民们纷纷赶来看望陶先生,很快聚拢了一、二百人。大家见面亲热得不得了,学生、老师、农民欢聚一堂,互相问长问短。陶先生对大家提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最后,陶先生对大家说,现在抗战胜利了,我们要恢复晓庄学校,还要办晓庄研究院。好多人听了高兴地跳了起来。

但是,国民党反动派视这位人民教育家为眼中钉、肉中刺,把他列入暗杀的黑名单,特务分子还给他恐吓信。陶先生深知自己的险恶处境,置生死于不顾,夜以继日地为人民的事业辛勤工作。同时,抓紧时间整理了十万余字的著作,以忘我的精神迎接刽子手们的挑战。但他终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于一九四六年七月廿五日在上海与世长辞了。

陶先生逝世后,党中央、毛主席发来了唁电,董老代表中共中央参加了葬礼,中国人民五十三团体在南京晓庄举行了公葬。送葬那天,队伍从和平门车站一直排到劳山脚下,足足有五华里长。有学生、教师、工人、农民、店员和文化知名人士,人们抬着挽联、挽帐、花圈、标语……,人们放声大哭,呼喊着激昂的口号,唱着悲甘的哀歌:犹如晴天霹雳,崩掉了一座泰山,你去了,你去的太早,人民的事业需要你,苦难的孩子需要你,沿路群众在路旁放着香案、祭品,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痛哭的。国民党反动派见此情景惊恐万状,急忙派兵监视,监视的士兵问路边哭泣的农民:“是谁叫你们来的?农民回答,“陶叟”的名字从和平门到燕子矶,方圆几十里,那一个不晓得?他教我们识字,替我们办事,为我们造福,对我们太好了,先生去世了,我们心里难过呵!

一九四九年四月廿三日,南京解放了,晓庄师范、晓庄小学获得了新生,陶先生所期望的人民教育事业才真正得以实现。晓庄学校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怀,刚解放,南京市委负责同志专程来校看望全体师生。陶先生离开我们三十三年了,人民一直在纪念他,粉碎“四人帮”后,南京市拨款对陶墓进行了整修。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为“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胡同炳,江苏教育,197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