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1898~1976)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重要转折。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1922年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为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3年被国民党本部委任为国民党巴黎分部筹备员、国民党驻欧支部特派员和代理执行部长等职,主持国民党驻欧支部的工作。
1924年秋回国,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长,两次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创建了行之有效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1927年3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情况下,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同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他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为保证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工作的安全,为联系和指导各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秘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1931年12月,离开上海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对实际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并继续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成发动武力拘禁蒋介石的“西安事变”后,任中共全权代表与秦邦宪、叶剑英等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和张、杨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局面的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他代表中共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坚持国共合作,积极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的危险。在1945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组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并领导了国民党统治区内党的工作、军事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1946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当选为中共第八、九、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十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1949~1952年他成功地组织领导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均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他领导了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4年他提出建设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化目标,组织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发展规划》,推动了国家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1961~1965年为纠正“大跃进”带来的失误,扭转经济困难局面,他和刘少奇、邓小平领导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使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他强调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主张经济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综合平衡。他特别关注水利建设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并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文化工作和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给予特殊的关注,指导这些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
他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协助毛泽东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并担负了后勤保障的组织工作,领导了中国代表团的停战谈判。1954年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经过谈判达成协议,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作为国与国关系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积极贯彻。他先后访问过亚洲、非洲、欧洲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勉力维持国民经济建设;为保护大批领导干部和民主人士,恢复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同林彪、江青集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挫败林彪、江青集团种种分裂和夺权阴谋活动中,起到了控制和稳定局势的重要作用。他为开拓外交新局面,实现中美缓和、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做出了卓越贡献。
1972年他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重新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鼓舞了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1976年4月清明节前后,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大批党员、工人、学生、干部甚至士兵和农民,为了纪念他,也为反对当时还当权的“四人帮”,举行自发的集会,被称为“天安门事件”,并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抗议运动,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百科全书(1949-199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7月版
(人民要论)
周恩来:一个光荣而不朽的名字
——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
金冲及
今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中共中央举行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同志在座谈会上强调: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
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已经42年了。人们依然清楚地记得,那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末期的艰难时刻,百万以上民众不顾“四人帮”的高压,自动聚集在十里长安街的两侧,在凛冽的寒风中站了几个小时,痛哭失声,向他作最后的告别。这是人民对他的无言评价。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在悼词中鲜明地说道:“他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他的评价。
几十年岁月流逝,但是一提起他,无数中国人的心中依然会涌起难以抑制的崇敬和深情。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结束后不久,率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他深情地说:“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路是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就像一场接力跑,前人到达的地方,就是后人继续前进的出发点。对周恩来同志的思念,已经成为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他毕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呕心沥血建树的丰功伟绩,来自他那无私奉献、感人至深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先驱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中国人最强烈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一个需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的漫长历程。周恩来同志曾说过:“方向和目标是确定了,但道路是要我们一步一步去走的。”
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正是这样走过来的。他在学生时期就为同学题词:“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他很早就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经过反复比较,认定这是能够救中国的唯一正确的理论。中共中央在1985年5月确认他的入党时间为1921年春。他从1927年担任中共中央常委起,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长达49年。他作为前委书记组织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全国革命胜利前夜,一位苏联朋友在西柏坡感叹说:你们成立中央政府时不愁没有领导人,从哪儿找得到周恩来这样好的总理?确实,要将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工作统一地付诸实施,周恩来同志作为总理的理想人选是无可争议的。他担任政府总理长达26年。今天,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人们仍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周恩来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曾经为新中国付出的心血,感受到他们为后来者留下的丰富遗产。
对新中国的开国领袖,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过一句话:毛泽东是拿主意决定大事的人,周恩来是负责执行的。这句话不无道理,但说得绝对化了。毛泽东同志不是光拿大主意,对他认为在全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具体工作,也总是抓得很细、很紧,一抓到底,一定要抓出结果来。周恩来同志也决非只是起执行作用,他还是一个有着远大战略眼光和决断能力的大政治家。
革命时期,他在主持起草的1929年中央“九月来信”中写道:“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这是何等的见识和决断力!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他长期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不仅进行着艰难的国共谈判,而且负责领导党在整个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从容应对种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突发事件,赢得广泛的人心。时任新华日报社社长的潘梓年回忆道:在那时候,在工作中有“有恩来同志在”这样一个强有力的感觉。成为新中国临时宪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是周恩来同志主持起草的。它描绘出一幅建设新中国的完整蓝图,已经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
周恩来同志长时期担任新中国总理,而总理是总理一切的。开国不久的1949年12月,他提出经济工作中的六种关系,都是全局性的问题。在头一条“城乡关系”中,他说:“城市领导乡村、工业领导农业,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如此,社会主义社会更是如此。”“那么,是不是就可以不要依靠农业这个基础并从而忽视乡村呢?不能。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取消或忽视乡村这个广大的农业基础。”这里已孕育着“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这个重要指导方针。在3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周恩来同志不仅废寝忘食地解决当时最急迫而极端棘手的粮食问题,而且随后又主持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负责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这封信直接向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宣读和讲解。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终于从严重的经济困难中走了出来。
周恩来同志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作用。他说:“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他提醒大家一定要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这些最新的成就,使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这些进步,把我们抛在科学发展的后面很远。”从而响亮地喊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那时,科学技术新发展的最高峰是“两弹一星”。周恩来同志担任中专委主任,负责这项研制工作。钱学森同志曾说:“我国搞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都是周总理领导的。”无论在3年严重经济困难中,还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大动荡岁月,这项工作从来没有停顿过。如果没有他的有力领导,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周恩来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兼任外交部长8年多,作出许多卓越贡献。他一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表达了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的高度自信。他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展现出一种新型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他出席日内瓦会议,同有关国家的负责人反复磋商,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他说:“用协商的方法来解决国际纠纷的原则也被推进了一步。”在第二年的万隆会议上,他又提出“求同存异”的主张。在他的领导下,新中国外交工作中许多原则性的重大方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有些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这些事例中不难看出,无论在中国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周恩来同志都显示出卓越的能力。他不愧是一位有着远大战略眼光而又能巧妙付诸实施的大政治家,从而博得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上众多人士的钦佩和尊敬。
但是,周恩来同志总是有意使自己主要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新中国成立之初担任过8年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的李琦说,他曾问周恩来同志:为什么你要管那么多具体的事,不在理论方面再更多地做些事。周恩来同志回答:你怎么也讲这样的话?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家,就有那么多具体的事得有一个人管起来。我多做些这样的事,就可以使毛主席有更多时间来考虑那些大问题。这是他发自内心的自白。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他甘愿把自己始终放在“配角”的位置。事实正如陈云同志所说,毛主席最离不开的人是周总理。
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品格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
周恩来同志之所以受到亿万中国人民如此发自内心的爱戴,并且对他有那样强烈的亲近感,还因为他那崇高品格和动人魅力。在他心中,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比什么都重要。他说过:“革命就是为了使全国人民不再过苦日子,要过上好的生活。”他为此的付出远远超出常人所能想象的程度,而个人的得失、毁誉和安危从不放在心上。他这一切都发自内心,时时刻刻自然地从各种细节中流露出来。凡是同他有过接触的人,几乎都能讲出许多这样的事情来。
粉碎“四人帮”后不久,中国革命博物馆准备举办一次纪念周恩来同志的展览会,希望借用一些周恩来同志和西花厅的遗物。这个提议最初被邓颖超同志拒绝了。她说:恩来平时常讲,多少同志为革命牺牲了,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我们还要什么呢?后来中央作了决定要办这个展览,她才把一些遗物拿了出来。这些只是他们平时在家中的谈话,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真实地坦露出他的内心世界。
周恩来同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他对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他对同志和朋友的细心爱护。河北邢台在1966年3月8日凌晨发生地震,造成严重伤亡。周恩来同志当天就召开国务院紧急会议部署救灾,9日深夜赶到邢台。第二天下午,他来到受灾最严重的村子。群众听到周总理来了,都涌到一处空场。他登上一个大木箱讲话,发现老百姓迎风站着,坚决要求当地干部让群众掉过头去,他改为迎着风讲话,鼓励大家要“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在照片上还可以看到他讲话时那充满忧伤的神情。电影艺术家秦怡在回忆文章中讲道:抗战时在重庆,她的女儿斐斐得了胃病,经常呕吐。1957年,她到北京参加亚洲电影节。“在一次晚宴中,我有幸坐在周总理的身边。他忽然问我:‘斐斐怎么样?现在还吐吗?胃病是不是已经治好?’时隔多年,连我自己都快要忘记的事,周总理却记得如此清楚。这更使我对他的敬意倍增。他岂止关心了我的女儿和我,他的心胸装着整个人类。”
周恩来同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投入的精力,单用“全力以赴”“不知疲倦”之类的词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几十年里,他平均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有时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他处理工作时,总是要求把情况先弄得清清楚楚,想得很细很远。他对经济数字和历史情况的熟悉和记忆力常常令人吃惊,因此他提出的意见总能那样的细致周密、合情合理。
李先念同志曾讲到他的工作精神和品格:“周恩来同志是一位既有革命胆略又有求实精神的共产主义者。他在每一重大斗争中,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他是非常务实的人,时刻不忘实事求是这一原则,每件工作,他都要弄清楚实际情况,考虑到前后左右,正反两面,以及当前和长远、国内和国际的种种条件及实际效果。他考虑问题的周密和细致是出了名的。”郭沫若同志在《洪波曲》中讲到自己亲眼看见的情景:“他一切都以献身的精神应付,就好像永不疲劳。他可以几天几夜不眠不休,你看他似乎疲劳了,然而一和工作接触,他的全部身心便和上了发条的钟一样,有条有理又发挥着规律性的紧张”。说他“可以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当然是在十分必要时才那么做的。万隆会议先遣组组长姚力曾说:在万隆的七八天内,周恩来同志每天睡觉的时间大体只有3小时。这听起来让人难以相信,但姚力细细地说明他每天的时间安排,让人不能不信。后来,周恩来同志的机要秘书郭英会讲的情况,和姚力所说的完全相同。
周恩来同志历来顾全大局,有时甚至要忍辱负重,从而在紧要时刻避免了党可能发生的分裂。“文化大革命”是他十分痛苦的时期。他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有时他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因为不这样做就不能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保护大批党内外的干部。邓小平同志说:“‘文化大革命’时,我们这些人都下去了,幸好保住了他。”陈云同志说:“没有周恩来同志,‘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不堪设想。”这是大家所熟知的。
1972年5月,他被确诊患膀胱癌,发展到每天便血,但仍继续超负荷工作。从确诊到住院的两年内,除了13天以外,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直到邓小平同志复出并参加联合国会议归国,他才在1974年6月住进医院,当天就做了大手术。住院期间,他会见外宾65批,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院开会20次,找人谈工作200次以上。其中包括:扶重病坐飞机到长沙毛泽东同志处解决四届人大“组阁”这个全局中的关键问题,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他完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恩来同志作为20世纪有着重大国际影响的一位巨人,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受到众多外国朋友的尊敬。他逝世后,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上,由会议主席提议,全体代表起立为他致哀。联合国大厦前也下了半旗。1979年10月,法国政府在巴黎举行周恩来20年代旧居挂纪念牌的仪式。大理石纪念牌上镶嵌有他的半身铜像。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保尔·贝尔蒙多的作品。他说:“我希望重现周恩来的生命和魅力,力求让更多的目光聚集在他的脸庞上,从他明朗的形象辉映出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活力和他的精神。”法国总统德斯坦在揭幕式上动情地赞扬周恩来是“一位具有巨大魅力、智慧超群和学识渊博的人”。他说:“对这位从不希望为自己竖立纪念碑的人,我们希望在他开始自己的战斗生涯和对法国产生友好情谊的地方向他表示我们的敬意。”
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周恩来这个光荣而不朽的名字。光荣,因为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过那么多巨大的贡献,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不朽,因为他遗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将万古长青,他那忘我的奉献精神和热爱人民的高尚品格将永远激励后人踏着前辈的足迹不断前进。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郑重提出要“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他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正是怀着这样的初心和使命,前仆后继、排除万难、团结奋进的。
今天,在以党中央领导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此时此刻,我们自然会格外满怀感激之情,缅怀前辈们为我们奠下的基石。
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重温他的一生,用来鼓舞和鞭策自己,必将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中国道路上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02日 07 版)